第三届济源市道德模范集体特别奖

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一群人,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的工作岗位各不相同,却做过同一件事——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于危急时刻挽救绝症患者生命。因此,他们聚集到人道主义的旗帜下,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十字志愿者。让我们记住这几个平凡而光荣的名字:李永靖、陶合献、程传科、李亚楠、张彦伟、赵贞贤、杨飞飞、张书生、李小亚。
造血干细胞被称为“生命的种子”。我国现在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症患者有100多万人,并且逐年增加,仅白血病患者每年就新增4万人,其中少年儿童占50%以上。2003年以来,在市红十字会的组织下,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号召采集血样,加入到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光荣的志愿者。虽然造血干细胞非亲缘关系配型相合的几率仅有万分之一,乃至百万分之一,但随着中华骨髓库志愿者队伍的不断扩大,全国已有2466名志愿者通过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让患者生命得到了延续。李永靖、陶合献、程传科、李亚楠、张彦伟、赵贞贤、杨飞飞、张书生、李小亚,我市9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他们给苍白的生命注入了爱的颜色,他们让即将凋谢的花儿获得了新生。
让我们来一一认识他们。
李永靖:济源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
李永靖,市肿瘤医院职工,一个热情、爽朗、爱笑、朴实的人,他有着一颗质朴高尚的爱心。
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当获知我市开始招募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消息时,他第一批通过采集血样加入中华造血干细胞资料库。2004年6月10日,李永靖与南京东南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姓杜的女患者初步配型完全相合;7月进行了人类白细胞抗原高分辨检测,HLA配型又完全相合;8月份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完全符合捐献条件。2004年9月23日在省肿瘤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55毫升,成为济源市第1例,全省第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成为河南省第一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医务人员,被河南省红十字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正如市红十字会一名工作人员所说,在我市没有先例,全省医疗卫生系统还无人先的情况下,李永靖在每一张征求意见书上义无反顾的签上:同意,真可谓是无私奉献的勇者。
通过省红十字会反馈的消息得知,南京的杜女士已经完全康复,不再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李永靖的脸上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陶合献:为了一位素不相识的香港同胞
“拯救生命 奉献爱心 参与公益 升华自我”,多年来市大峪镇卫生院院长陶合献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陶合献2003年登记加入资料库。是我市第2例,全国第600例捐献者,也是我省第1例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他被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红十字会员之星”荣誉称号,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陶合献”的纪念邮票。
今年37岁的陶合献,在山区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2005年底,远在香港的一位素不相识的同胞因患上白血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经过层层筛选,陶合献幸运地与这位素未谋面的香港同胞高分辨配型成功,在接到这个消息后,他恨不得立即就去捐献造血干细胞,让这位香港同胞及早接受治疗。2006年2月1日,陶合献在解放军307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捐献了患者病情需要的210毫升造血干细胞。2月1日下午4时,带着陶合献的浓浓爱心,带着济源人民的深情厚谊,这210毫升生命种子在香港玛丽医院方面代表护送下,搭上飞往香港的飞机。远在香港的手术很成功,经过康复治疗,患者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主任洪俊岭在为陶合献颁发荣誉证书时说:“你为医者的仁爱做了最好的诠释”。那年,陶合献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春节文艺晚会,回顾捐献历程后,他向大家发出了积极的倡议: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伤害身体,为了挽救他人生命,请大家奉献博爱之心。
程传科:我捐,救人是我的职责
程传科,男,33岁。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医师。当2004年5月12日填写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书时,他就期盼着有一天能成为万分之一的捐献幸运儿。
2007年5月18日,这一天真的到来了,他接到市红十字会通知:天津一名急需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与他HLA配型成功,没等工作人员征询意见,小程就斩钉截铁地对红十字会负责的人说:我捐,救人是我的职责。
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他们犹豫了?小程明白父母的担心,耐心地给父母解释:爸妈,我是一名医生,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一个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白血病患者是多么的重要。人活着,应该多帮助别人,你们不是也常常这样教导孩儿吗?父母才勉强答应。
2007年6月12日,在经历了4天注射“动员剂”后的小程在妻子和女儿及医院领导的陪同下到省肿瘤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手术,当采集造血干细胞的两个粗粗的针头扎进他肘弯的血管时,采集生命火种的工作正式开始了,三个小时过去了,55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流进了采集袋,当医务人员把采集袋递到他手中时,他激动地说:我太幸运了,没想到这么一点点血就能延续一个美丽的生命。
生命的火种被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火速送往天津,也带回来了天津姑娘的感谢信。如今,小程仍常常说:时常怀着奉献的心愿去帮助每一个人,总能收获超越心灵的喜悦。
李亚楠:把奉献当做一种快乐
当李亚楠采集血样填写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书时才刚刚高中毕业,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在街头听市红十字会志愿者的造血干细胞知识宣传。“说实话当时真的还没有弄明白是献血还是怎么回事,一听说是救人,能挽救人的生命,我就采了5毫升血样,并且填了志愿登记表,没想到这件事还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如今,亚楠已是市沁园路小学的一名教师,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她还说自己稀里糊涂的就做了一件这么大的好事,自己真的感到十分快乐。
2008年暑假,正在河南师范大学读大二的亚楠放假在家,有一天突然接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说她与新疆一名白血病儿童白细胞抗原初配型成功,问她是否愿意继续做高分辨配型检验,此时的亚楠已经获得了更多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她义无反顾的表示同意。可当她和家人说了这件事后,爸爸沉默不语,妈妈、奶奶、爷爷坚决不同意,毕竟亚楠当时还小,只有21岁。于是,她耐心做老人的工作,为劝说家人,她每天都在网上查“造血干细胞有关知识和捐献成功的例子”,将那些事迹和有关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讲给家人听,并且告诉他们现在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很先进了,是在外周血中提取干细胞并不是抽骨髓,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还关系着一个小女孩的生命。在他的反复说服下,爷爷奶奶终于答应了。
通过严格的高分辨、体检之后,2008年11月8日,李亚楠在母亲的陪伴下走进省肿瘤医院血液中心病房。高清洁病房里,分离机的导管中热血在流淌,亚楠隔着玻璃向每一位来看望她的朋友招手、微笑。亚楠的善心义举不仅挽救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生命,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80后女孩面对危急的坚强和担当。
张严伟:这是上天对我的眷顾
张严伟也是一名80后,我市坡头镇马住村人,从学校毕业后多年在外务工,2010年5月成为我市第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聪明能干的他不仅热心公益,还在本村创办了一间将玉米苞叶编织成生态壁纸的小工厂,解决了村里30余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
张严伟采样登记加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时的心情是极度复杂的。那是2009年5月11日,他的父亲刚刚在省人民医院做完肝脏部分切除手术,这可是他父亲第三次上手术台,之前分别切除了胆囊和脾脏,这次术后出现严重感染,在重症监护室抢救已经3天了,生死未卜。张严伟在医院的走廊里焦急的等待,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小张的心正承受着剧烈的煎熬。就在他忧心如焚的时候,走廊角落一张《大河报》刊登的省红十字会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样的消息,让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我要做一名捐献志愿者。我给别人一个重生的机会,老天就会对父亲多一丝眷顾。当他把这一略带天真的想法告诉同在医院陪护的母亲时,母子俩相拥而泣。就这样,当天下午张严伟采样登记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登记志愿者。
幸运的是,他的父亲真得病情好转出院了。
看着父亲一天一天的康复,小张也越来越想早日实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梦想。这位朴实的兄弟把捐献干细胞当成一种对上天的“还愿”。这万分之一机会真的实现了,2010年4月,省造血干细胞资料库通知,张严伟与北京一名患者白细胞抗原初配型成功,之后严格的HLA高配型也完全吻合。2010年5月4日,当张严伟做好捐献前的一切准备,注射第一针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时,他留下了幸福的泪水。
2010年5月10日,在省人民医院,经过5个多小时,分离机顺利的从张严伟体内采集了153毫升造血干细胞,紧急送往北京。张严伟的心释然了,终于实现了“还愿”的梦想。可就在当天夜里,尚在省医院留院观察的张严伟接到省资料库通知,由于患者病情所需,当天采集剂量不够,征询是否同意补充采集。这距离上次采集还不到24小时,小张的身体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啊!况且在当时,临床医学上连续两天从同一个体上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先例还寥寥无几!
怎么办?继续,还是放弃。继续,对方生的希望就越大;放弃,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患者重新回到死亡的边缘。
1天后,张严伟再次上分离机,经过3个小时采集造血干细胞50毫升,再次送往北京。小张却已几近虚脱,脸色苍白,浑身冷汗。紧急治疗和短暂休息后,他终于站了起来,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鼓掌欢呼。
由于首次采集剂量不够,延迟至5月11日补充采集,一年前小张为了父亲向上天“许愿”,也是这一天。原定在省肿瘤医院血液科进行的采集,由于临时设备故障,移至省人民医院进行,和张严伟的一年前的“许愿”又是同一地点。
目前,小张的工厂订单不断,生意红红火火;小张的父亲早已痊愈,身体康健如前。
赵贞贤:能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赵贞贤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济源市公司的一名部门经理,今年46岁的她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爱人在济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19岁的女儿在国外留学。目前,她还担任着河南国寿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的职务。
赵贞贤一直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多次为困难家庭、白血病患者捐款,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也积极参与捐款捐物,并无偿献血达6次之多。
2009年,赵贞贤报名参加了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其间,她多次打电话咨询红十字会,了解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情况,希望尽早配型成功。2011年4月,她接到市红十字会通知:她有幸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还要再接受进一步高配。得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后,赵贞贤无比激动,当即回家将情况告诉了爱人。爱人非常支持妻子,除了鼓励她去做高配之外,还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和妻子一起看,希望了解更多捐献知识。2011年5月,赵贞贤到医院做了高配。在等待结果出来的那段时间,她非常担心——能否与病人配型成功,她早就做好了准备,希望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同年7月11日,赵贞贤奔赴郑州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同事们为她举行了非常隆重的欢送仪式。
欣慰:“能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她的能够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赵贞贤对此感到非常精神和行动也感动了家人、同事和周围许多人。同怀无疆大爱,书写爱心传奇,正是有了这样的奉献精神和无私爱心,社会才会更美好!
杨飞飞:放下生意 拯救一个陌生人的生命
杨飞飞今年30岁,是玉泉街道堽头居委会人,和妻子在南街集贸市场西门口经营一间不足5平方米的肉铺店。周围商铺评价他,是个直爽且实诚的人。因家境并不富裕,杨飞飞为赚钱养家非常辛苦。2005年的一天,他从汤帝商厦经过,看到市红十字会正在招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当他听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有可能拯救一个生命时,就直接报了名。对此,他说,配型成功的概率太小,只有报名的人多了,救人的机会才能大些。直到2011年10月,他才接到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说他和一位患者初次配型成功,要接收高配。他二话没说就做了高配,之后又接到通知,高配成功了。
此次杨飞飞赴郑捐献,需要一周时间,肉铺不得不关门歇业。为此,他说,虽然肉铺是全家人的生活来源,但有一个生命在等待他救助,和救人相比,少赚几个钱算什么。2012年2月9日在省医院采集和动员过程中,他抓紧时间学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说回去后想给更多的人讲解捐献知识。同年2月14日,杨飞飞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之后,杨飞飞收到了一封不能署名的信,这份特殊的礼物,让他久久不能平静。他说“我做这些没有啥,一点小小的帮助,很庆幸救了一个人的生命。”
捐献造血干细胞回来后,杨飞飞广受社会各界称赞,他说,他希望和其他捐献者么一起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工作。从这次捐献,他看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他会动员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张书生:救助一名患者,对我来说是荣幸,更是责任
张书生是我市肿瘤医院的一名工作人员,38岁的他在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热情为患者服务,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没有双休日及节假日,不能正常下班,通宵抢救病人是常有之事。
2004年4月张书生通过采样登记成为中华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成员,2012年7月9日收到市红十字会通知与安徽籍某患者初筛相合,随后与该患者低分辨分型相合,高分辨配型成功,10月10日张书生同志进行了再次全面体检,完全符合捐献条件,决定捐献时,他说;能够救助一名生命垂危的白血病患者,对我来说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责任。10月19日张书生抵达郑州后,还要每天注射两次动员剂,将体内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10月31日将进行采集。在整个过程中,张书生同志在捐献者再动员通知、高分辨知情同意书、捐献者健康状况征询意见同意书等一系列文件上郑重签名,义无反顾参加捐献,这种乐于奉献的无私情怀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把生命的希望,给予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李小亚:如果能救活一个生命,谁都会毫不犹豫的捐献。
35岁的李小亚是一名医生,毕业于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2008年8月至今在济源市坡头卫生院工作。2009年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麻醉专业,兼职卫生院麻醉师的工作;2012年的时候他还顺利通过了医学高级职称考试,取得了乡镇卫生院高级职称。之前他每年都会定期去献血,至今已经献血达16次之多。
2003年,李小亚就报名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直到2013年4月接到市红字会的通知,和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相似,接下来,初配和高配的结果很乐观,李小亚很高兴,“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无论如何配型都得成功。”在医院进行高配后他有些忐忑,并一直在祈祷。在决定捐献的那一刻,他告诉妻子“人家的生命在那等着呢,我不能不去啊”
2013年6月19日,李小亚在妻子的陪同下在省人民医院接受采集,成功完成了捐献。省红十字会高度赞扬李小亚“这种精神是无价的”。在医院的几天内,他写了5篇“捐献日记”,记录每天的身体反应情况,让别人知道捐献并不可怕。在经历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后,他坚定了一个信念:如果能救活一个生命,谁都会毫不犹豫的捐献。并会投身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中,让更多的人了解造血干细胞,加入这个爱心团队中来。
“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让人间大爱得到了升华。目前中华骨髓库库容总计已达1427573人,已有2466名志愿者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虽然我和你不相识,但我的爱与你相随。加入中华造血干细胞资料库,让我们继续书写与爱有关的故事……